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Movie][Spoiler] The Cabin in the Woods, 詭屋

這部片顯然是拍給自認為看這種恐怖片公式看了幾千次,早就看到膩的觀眾。事實上,這整部片充滿了梗(你在小屋的地下室能分辨出多少代表性的恐怖片圖騰象徵物件?),你也的確需要對恐怖片的熟稔才能真正享受本片樂趣。

從預告片就可以猜出來,這部片的主題是 "看似老梗的 '五個朋友到深山小屋遇險' 公式其實是被某個高科計組織所操弄" 事實上這部片的主結構也的確就是這樣,不過這也不表示所有的劇情爆點真的就在預告片爆光了。殺人的 why and (部分的)how, 幾擊最後的劇情走向其實還充滿了更多更大的爆點啦。

這部片裡也有很多 self aware 的幽默/笑點,但是他的笑點不像驚聲尖笑那樣直白地將恐怖片老梗荒謬化來嘲笑,而是雖然重新利用了很多恐怖片老梗元素,但還故意是讓你看得出這是哪種梗(如果你對恐怖片夠熟悉)而會心一笑。同時本片雖然對自己與恐怖片老梗元素開了很多玩笑,但同時從頭到尾並沒有打破第四面牆(所以別擔心 結局不是夢結局或 這"只是"一場戲)。

老梗的嚇人把戲還是有:忽然蹦出來的啊,你以為沒事了從背後插你的啊。

有裸戲。因為,你知道的,這也是公式的一部分啊 XD

血腥度/肉塊度算滿高的,但是並沒有讓我很不舒服。當然如果你是只要見血就受不了那還是別看這片了吧...

殺人方法有很多對經典老梗的致敬元素。如果你在影片中段忍不住產生了 "咦 這裡有埋這個梗耶,真可惜沒有真的用這個梗來殺人" 的想法,

你就是 太 天 真 啦

這部片是非常 Joss Whedon 的片子,這別是 Whedon 很喜歡的 "睽視" 這個主題在整部片裡不斷以各種形式出現。甚至可以說整部片在討論的,也就是窺視他人的悲慘恐怖遭遇以及這樣得窺視帶來的娛樂與快感。

就像 Hugo 與其說是一部充滿魔幻的電影,不如說是一部關於電影魔法的電影,The Cabin in the Woods 與其說是一部恐怖電影,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恐怖電影的電影

我前面說這部電影結局並非 "這只是個故事" 其實有點混淆視聽。因為我對結局的解讀是:這部片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一個恐怖電影的宇宙。裡面提到這整個殺人遊戲的目的是給古神的獻祭,那古神到底是誰?其實就是坐在螢幕前的觀眾你我!

依照公式老梗殺害劇中人物作為獻祭,透過施與痛苦,凌虐與殺戮讓你我的感官得到娛樂(每年都要!各國都要!),"這個世界" 才得以繁榮昌盛。違背這個公式,則儀式失敗,觀眾震怒,恐怖電影類型也就毀滅。

(劇中提到 "日本組" 的失敗超好笑:本來要用惡靈殺害一整班女學生,結果惡靈居然一個人都沒殺成就被超度掉了 囧
  然後怪獸組的怪獸被打死 XD
  這些東西可能也影射了傳統恐怖類型的式微/轉變?)

而 小屋 "樓下" 的 "劇組人員" 為了符合這個公式而無所不用其極。這正回答了我們這些對老梗公式恐怖片感到不耐的觀眾的問題:為甚麼一定要這樣搞?而答案當然就是,古神(觀眾)就是愛看這味啊。

甚至劇中五個年輕人其實都不全然是 "浪女,處女,運動員,學者,傻瓜" 的公式。"運動員" 是心思細密的社會學學生,"浪女" 的金髮是染的,"處女" 跟她的指導教授上床,"傻瓜" 第一個看出事件的真相(相對的,"學者" 的反差點比較不特出,或許在於他高壯帥氣?)。但是為了公式/儀式成立,卻還是就算使用下藥的手段也硬要把他們塑造成這種公式角色以後才能殺。

說到劇組,本片對這個樓下機構中的職員的描寫也很有趣。他們不是隱藏真正意圖只在暗處露出猙獰面目的瘋狂殺人狂,也不是為了任務專業冷血不帶感情的黑衣部隊。相反地他們的工作幾乎像是辦公室生活肥皂劇,在廉價咖啡販賣機旁邊抱怨工作與生活的種種不順,跟同事打賭,賭受害者會選哪種死法。軟硬體出錯時大聲咒罵 打電話飆人,老是趁機薄倖女同事然後碰一鼻子灰。而這一切的同時,他們轉動幾個旋鈕,樓上被害者就按照公式被捅被插被砍。一切只是工作,還不是買賣股票殺進殺出那種刺激的工作,反而像無聊的 IT 部門。我覺得在這裡導演/編劇似乎是想讓觀眾思考殘酷的本質。這些穿著襯衫的工程師把虐殺其祭品當成無聊的日常工作的態度令人膽寒,而我們觀眾在銀幕前看著這些年輕人被虐殺而得到娛樂又如何呢?

最後我要說 靠近結局的 "monster run" 實在是太爽了。整部片光看這一段都值回票價啦啦啦 XD

後記:

這片真是好片 過了幾個小時又有新的感想:吾輩古神,看完這部片,見證了本片獻祭儀式的失敗。但試問,看到了最後那樣的 monster run, 我們還有甚麼可不爽的嗎?

最後我們的手從恐怖片的大地中伸出來,是想要鎚爛這部 "不規矩" 的恐怖片 還是想要鼓掌喝采呢?

就這點來說我想本片可以看成是編/導對恐怖片觀眾的宣言/挑戰:

"我猜你們看這些已經儀式化的老梗也看膩了。我們來玩點不一樣的,給我個機會,不要劈頭就把我打成肉醬,口以嗎?口以嗎?"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Movie] The Lorax

http://www.imdb.com/title/tt1482459/

論文完稿交出去以後心情輕鬆,決定與其去看很認真的飢餓遊戲不如去看這部就是很可愛的兒童 3D 動畫輕鬆一下。

可惜說真的,看過以後的感想是即使以兒童動畫片的標準這部的環保教化大概也很難唬住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小朋友。

不熟悉 Dr. Seuss' The Lorax 這本繪本的網友,這裡有原繪本的插畫與朗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NnXEDUb_zw

電影的結構大致遵循原作。因此,原作重點所在的,透過 the Once-ler 回憶敘述的森林場景非常美妙地重現了書中插畫所描繪的世界。從 Truffula 樹,熊,魚與其他鳥獸,到誇張的伐木機甚至是莫名其妙的 Thneeds. 另外當帶場景中的 the Once-ler 也忠實重現原書插畫。這些部分相信會讓看 Dr. Seuss 繪本長大的,帶死小孩來看電影的爹娘感動落淚吧?

相對於過去場景,原書對當代場景的描寫十分簡短,幾乎可以說是虛寫帶過,讀者只知道是一個灰矇矇的,沒有樹與其他自然生物的,接近後啟示錄的世界。而電影顯然企圖給這個當代世界設定更多血肉,特別是讓生活於這個世界中的這個找樹的男孩的行為有目的。但本片最大的敗筆也在此。整部電影實在太過度 glorify 這個應該是高空氣汙染的城鎮了。電影中開宗明義就說這個城市裡的家庭必須要向大公司買瓶裝空氣不然城裡的空汙嚴重到簡直無法呼吸。問題是我們看到這個城市裡的街道房屋一塵不染,人人走在室外街道上怡然自得也不見煙霧繚繞。偏偏設定上又沒有明示暗示說這裡有任何城市等級的空汙排除設施(考量到各家庭得要各自購買新鮮空氣,更可以看成暗示這種大型空汙排除設施並不存在)。

然後主角找樹是為了把咩,從頭到尾也不知他是不是真的認識到了樹與自然環境的重要。

最後城市居民看到城外的荒無大地就變得支持種樹這樣的心態轉變也說不通。這些居民從一開始就知道外界的環境很糟(雖然未必知道是如何糟),他們選擇在城中以這樣的方式生活就是要躲避糟糕的環境啊?而且設定上城裡的成年人都生活在沒有樹的環境中久到忘記樹是怎麼一回事了,又為何一看到城外的荒無景色就認定這稱作 "樹" 的東西可以帶來改變?

整體來說當代城市的劇情從設定到事件都很沒有說服力,使得這整部電影最終只淪為蒼白的環保說教,即使事棒透了的森林場景也救不回來。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Musical] 迪士尼獅子王音樂劇

我人還在 Case 的時候,獅子王樂劇有到 Cleveland 演出過。當時不知道哪跟筋不對居然沒去看。這次巡迴來到雙城當然不能再錯過啦。這次票房似乎很不錯,我提前一個月訂票已經只訂得到看台層側面中後方的位置了。想要買更貴的位置都買不到。

這次看音樂劇以前其實已經很久沒有溫習獅子王的劇情。說真的現在再看過一次,仔細想想這劇情超不對勁的啊。一些擬人化的動物國度一定會有的與自然事實不符就不要追究。一開始穆法沙就教導辛巴:各種動物皆在草原上生命的平衡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是馬上話頭一轉:土狼不算在裡面!這不會有一點矛盾嗎?

......似曾相識?不是的吧?這跟美國蓄奴時代的 "人皆生而平等,黑人不是人所以不算" 才不一樣呢,真的!才...... 不一樣...... 呢(心虛)......

然後,好吧你說土狼排除在獅子的領土以外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不懂得適可而止,獵食無所節制,會毀滅草原的生態(就不要討論這種理論會不會教壞小朋友對真實自然生態的認識好了。畢竟真實世界的猴子(好啦,山魈)也不會跑來當獅子的大祭司嘛......),但是可不可以告訴我為什麼過度獵食其他動物(土狼應該不是吃菜的吧)會造成乾旱啊???掠食者大量捕食食草者的後果應該是植物大量生長吧??

音樂方面的感想:猴子(好啦,山魈)才是主角。當然上半場小新八,阿,我是說,小辛巴的調皮搗蛋歌,穆法沙的主場,下半場經典的 Do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都很棒。但是只有猴子(好啦,山魈)從開場的祖魯語詠唱與 Circle of Life 開始,每當有他出場都充滿節奏與力量。

另外話說小辛巴跟小娜拉的演員是真正的正太蘿莉。他們在台上真得是可愛到爆炸,但是滿好奇這麼小就跟著巡演團四處公演,教育問題怎麼解決啊?

視覺風格方面,各動物角色的服裝/戲偶自然是一絕。其中我最讚賞的一個特點是戲偶的設計上並不拘泥於在 "將演員的身體化為動物角色的一部分" 或 "演員作為操偶的黑子" 或 "以演員的肢體動作表現出動物的特色,服裝僅象徵性點出其扮演的動物角色" 中擇一,而是將各種手法靈活混合運用的表現手法。另外大量的非洲風格紋飾與鮮豔的服裝色彩也進一步強化了這齣戲的 "非洲風情"。當然我也說不準這裡面有多少是考據正確,有多少是像迪士尼的<<木蘭>>那種僅彰顯了白人眼中的刻版印象?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線上閱讀] <我的筆桿,你的聲音> 與 <遺產>

<我的筆桿,你的聲音> 是在自己的 blog 上耕耘科幻翻譯多年的卡蘭坦斯 (Alan Krantas) 大大的新作,<遺產> 則是 2009 的作品,兩者設定在同一背景之下。

以下是一點個人想法:

這兩篇創作的風格明顯受到一些科幻名作以及卡蘭坦斯翻譯的幾部作品的啟發。對相關主題熟悉的讀者應該可以看出這兩篇受卡蘭坦斯翻譯過的幾部太空歌劇作品及其他名作的啟發滋養,至少包括 <<命運中繼站>>,<<群星是我最終歸宿>>乃至 <<計算的上帝>> 或甚至 <<海柏利昂>> 與 <<亡靈代言人>>。有趣的是這樣的影響不只在背景設定與故事架構上,在行文筆法上都幾乎像是這類作品(之華文譯本)的一員。事實上我看到一半才注意到這篇不是翻譯而是創作。這種 "像翻譯作品的華文創作" 當然不符合台灣近二三十年來盛行的 "有中國/華人特色的科幻" 之價值觀,但我反而覺得與其追求誰也說不清楚的 "中華文化特色",還不如把基本功練好。既然當今科幻創作在歐美為盛,以歐美優秀科幻創作為追逐的目標顯然是合裡的。

就故事情節來說,我很喜歡 <遺產> 裡面的觀察者除了操弄宇宙的宏大主線已經相當能起到傳遞 sense of wonder 的作用,再配合特定觀察者的個人情感目的,卻又與大計畫息息相關,巧妙又能引導讀者情緒,我覺得是相當成功的手法。

<我的筆桿,你的聲音> 主體故事的 "穩" 則讓我覺得已經有不輸歐美一線作品的水準,但是使用的套路在熟悉此類作品的讀者眼中難免缺乏懸念,從故事的大概 1/3 以後就只是看著主角的命運毫無意外的一路 spinning down,  直到接近結束時才以一個 Deus ex machina 式的超展開(其實也不是真的在意料之外,說有懸念大概就是 "會不會用這種方法收尾呢?" 的程度)解決了所有近在眼前的問題。當然作者在後記以及其他場合有提到希望拿這個故事的世界作為繼續發展一系列太空歌劇的舞台。從這個角度來說本篇結局的突兀之處或許其實都是後續的伏筆,但我還是覺得作為獨立發表的作品,至少給一些 "這其實有梗" 的暗示還是必要的。

另外在設定的細節上,平行宇宙的地球人口在發明超光速技術後的三十年成長近十倍的數字似乎太誇張了,畢竟現實歷史中十八世紀中葉的北美的白人殖民者在二十年內才不過倍增就已經很猛烈了。另外故事中價值重大的傳送門對 911 式恐怖攻擊毫無防備似乎也太傻太天真了點。

整體來說 <我的筆桿,你的聲音> 讓我覺得 Krantas 內功紮實但是打出來的招式還不夠花俏(偏偏小說這種東西基本上還是要精采刺激高潮迭起啊)。另外就是他的產量時在太。少。啦!最近幾年幾乎是一年一篇...... 期待未來能看到 Krantas 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蓋棺論定] 交大科幻研究中心成敗錄

前情題要:http://yehleehwa.net/yeh0049.php
各位關心中文科幻的朋友,大家好:

過去十年來,感謝數十位師友在人力、物力乃至財力上
的無私奉獻,以及來自各方無數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得以交大
科幻研究中心為基地,持之以恆地舉辦一屆屆的倪匡科幻獎,
以及各種科普和科幻推廣活動。然而,如今我必須以最沉重的
心情宣佈,由於出現一個無解的困局,令我萬萬難以繼續主持
這個「科幻基地」,因此之故,在我任內所主辦的倪匡科幻獎
不得不在「十全十美」之際畫下句點。為了表示負責,我已於
上個月辭去交大教職,八月一日起正式恢復自由作家的身份。
今後,我仍將秉持志工的精神,利用其他各種管道,繼續推廣
中文科幻!
葉離開以後,科幻研究中心的網業時好時壞,趁剛剛連上發現還活著,來記錄一下內容...

創作大觀 最後一篇文章是 2006 年三月

談科論幻 2006 年三月

科幻書介 2004 年五月

科幻藝廊 無日期資料

科幻書坊 無日期資料,可以查到2011 年出的<<三體>>,2010 年出的<<機器人與帝國>>中文版,貓昌翻的 2009 年出的<<怒月>>(寒月厲婦)也沒被漏掉。
不過沙丘系列只到 2007 年出的<<沙丘救世主>>中文版,時間系列也只有 2007 的<<時間迴旋>>。
有趣的是,作家專區裡列名的作者裡面:李知昂查不到,張系國與黃海的 "重要著作" 有缺,黃凡<<上帝門-人類浩劫後>>被誤植為黃海作品。甚至 big three 裡面海萊茵的重要著作(有中文版的)都有缺漏。

這不是全書目,fine! 挑你喜歡的,看得上眼的放,fine!

但是自己列入作家專區裡的作家的重要著作,明明有授權中文版而不放進資料庫,這又是哪招??

科幻影城 "駭客" 居然只查到 2002 年的時光駭客。某人很愛的 Matrix 咧?
"星" 沒有星際大戰第三四五六部曲。
"trek" 有 ST:Nemesis, 但是前面的電影有缺, 也沒有 ST reboot.
MIB 有二沒一。
"寧靜" "極光" "記憶" "島" "時空" 都沒有東西。

科幻研究 2003 年科幻研究學術會議的東西。

作家專區 共介紹中文作家十名,西文作家七名,列出的最晚近的作品是 2005 年李知昂<<鏡之國3—烽火圓舞>>。

除了自己列在重要著作裡面的東西資料庫找不到這個大包以外,看看這份名單:西文七名,以科科價值觀來看要選七個也就是他們了,沒甚麼好說的。但是中文十名裡面,李知昂這種--對不起,作為寫作者真的只能稱之為--這種貨色都列進去了,黃凡咧?許順鏜咧?洪凌咧?洪凌在 2003 年的研討會還有被拿出來討論喔 *facepalm*

中心簡介 大事記一項底下,扣掉倪匡科幻槳相關以及聘了誰當榮譽顧問以外:
2003 辦過一個會議,2004 出了論文集。
2007 又出了一本巡迴演講精選集。
另外在使命一項底下有:蒐集中英文科幻書籍、影片、藝術品及相關學術資料<--失敗(?)
建立中文科幻作家、作品的完整資料庫<--失敗
建立華人科幻作家的虛擬社群<--這好像連開始都沒有開始過
推廣科普知識與科學精神<--葉個人有演講,有廣播節目,有集結成書,算成功好了
推廣學術化之「科幻研究」<--九年來辦過一次... 大,大成功? O_o

...看到這裡真的只能科科了...

榮譽顧問 最後一個聘請的是 2005 年沈君山

本站地圖討論區返回首頁 跳過

好站連結
SW ST 社群都還活著,張草的網站掛了。另外大陸香港的三個科幻社群,科學人,蔡宗憲的插畫。全部就這樣了。

巡迴演講 掛了

倪匡科幻槳 活著,有更新 2011 年停辦的消息。

---

我以前其實沒有怎麼注意科幻中心到底(有沒有)在搞啥,畢竟我自己覺得跟葉派科幻觀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是不相為謀歸不相為謀,不管怎麼說我心裡對總舵主推動台灣科幻的意願還算有兩分敬重。但是真的細看過這 "科幻研究中心" 十年來的 "成就" 以後的感想:

兩個字:臥槽

四個字:太粗了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x

總而言之,這個交大科幻研究中心十年來等於沒有學術產出,只有許久以前辦過那麼一場研討會,其 "論文集" 裡面大半還很難說是學術論文。根據上面的考察,除了科幻獎,科幻研究中心這五年來(已經是保守算法)根本就是停擺狀態,自己網頁上說的那些使命除科幻獎外無一達成(科幻獎本身成敗此先不論),連那些只要作就會有的作品作家資料庫/科幻圖書收藏等目標都無所成,這已經不是尸位素餐可以形容了吧?

不要說甚麼葉沒人沒錢撐起這個科幻研究中心還要辦倪匡科幻獎已經很辛苦了。在大學裡給你一個職位,給你辦公室掛牌,已經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資源。既然搞了研究中心,研究產出才是第一職責,辦科幻獎算是輔助科幻推廣研究而已。

我覺得一定程度上葉自己搞爛了一手好牌。葉派科科價值觀在台灣多好發揮啊!推廣科科價值觀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幾個方向可以作:
  1. 調查 修了科幻課,多看科幻小說的族群是否對科學表現出較大的興趣, 科學相關科目的成績是否也較好。
  2. 調查統計 科學背景是否有助於創作出較佳的科幻作品(自己手上有倪匡獎這個利器,要作出不支持此論的結果都難吧?)
  3. 以科幻作為科學教育手段的實例探討。
  4. 乾脆直接走文學研究路線--別忘了這個研究中心設在交大,你能幫他們洗一點文藝方面的產出交大才感激不盡咧。
可以作的都不作,空轉十年,黯然熄燈

不意外,不可惜,但是正如貓昌所說,其浪費的資源與話語權才是最讓人感嘆的。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Book] 他的對稱靈魂 (Her Fearful Symmetry)

和悲傷卻溫暖的時空旅人之妻相比,這本讀起來樣人 "不舒服" 得多。有些衝著時空旅人之妻作者之名來買這本的讀友大呼不滿,我倒是覺得不能僅因為人家風格走向變了就否定這部作品。

然而,扣掉風格走向,我的確感覺這本的水準是不如時空旅人之妻的。我一直認為作為一部幻想小說,你的幻想點子可以天馬行空,但是設定下去以後就要跟著設定走,不應該自我矛盾或任意扭曲一開始的設定以為緊接著的劇情服務。這點在時空旅人之妻裡面作了很好的示範:主角時空旅行的原因扯到不能再扯,但是效果層面上的機制相當單純而且整個故事也都乖乖照著這個機制在走,更使書末此機制終於被打破時產生了巨大的張力。相對的,本書關於鬼魂的各種設定經常初一十五不一樣,甚至有自相矛盾之處。反正只要劇情需要,鬼魂世界的運作規則總是剛剛好為之服務。這個現象也造成了劇情的可預測。反正鬼魂一有新能力覺醒,讀者想一想那個能力可以怎麼用,馬上就可知道接下來的劇情走向了。

本作的另一個問題是,就跟鬼魂設定一樣,本書的角色也太為情節服務而缺少可信度。我這裡指的特別是華倫婷娜--我才不相信她的人生苦惱有讓她絕望到採行這麼冒險策略。

整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的核心是作者想出來的那幾個詭計,然後利用角色以及鬼魂設定來將這幾個關鍵詭計發展為故事。雖然說設定與角色都太牽強,但靠著作者的文字功力,說實話最後的成果不能說難看,只是和前作的水準實在不在一個次元。

閱讀版本:她的對稱靈魂 (Her Fearful Symmetry)

附上貓昌的短評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Movie] 啟動原始碼 (Source Code)

之前看到介紹與預告片的時候覺得這又是一部糊湊起邏輯不通的機關布景的老梗爛梗 action thriller, 當然也完全沒有繼續關注之。因此室友 William 桑問我要不要去看這片時還嚇了一跳想說威廉桑的品味怎麼變成這樣。但是上網一查,以 action thriller 來說這部片的評價實在好到詭異。所以會去看這片的確是有看看葫蘆裡賣的到底是甚麼藥的意思。而結果這部片的確遠遠好過我的預期。

這部片看預告介紹得到的第一印象會比實際看影片差實在是非戰之罪。關鍵在於這部片(不管你在不在乎 spoiler 到劇情)情節介紹真的超難寫。我看完了電影,回來重看台灣雅虎奇摩的劇情簡介,阿它描述的劇情是沒錯啊,還雷了很多東西,結果還是完全 miss 掉了整部片的醍醐味。然後你說那我可以寫出更好的劇情簡介嗎?想想還真不知道怎麼介紹。

或許應該這樣說,任何一個對這種(乍看之下是)意識入侵電腦模擬的設定熟悉的科幻觀眾,應該都能理解這種設定最大的限制就是你最多探查出被意識侵入者忽略或遺忘的細節,但不可能取得超過他的所見所聞以外的資訊。但是預告片裡(以及整部電影裡)卻顯然出現了很多大幅改變罹難者死前那八分鐘時間線的情節。甚至該罹難者明明最後這八分鐘都在車上,主角卻用他的身體跑下車查案。然而預告片或是劇情簡述裡面不會告訴你的正是這些不合理其實都有雖然誇張卻合邏輯的設定,甚至這正是整部片最主要的爆點所在。

本片要說缺點也不是沒有。雖然劇情轉折不少,但是如果真的是對科幻套路熟悉的觀眾,大概在中盤就差不多可以預測整部片的走向了,本片作為一部 action thriller, 在劇情中盤以後缺少撐場的大動作或懸疑張力,是稍為可惜之處。另外 "真實世界" 的角色處理普遍不佳。負責 source code 計畫的壞博士令人討厭的形象塑造得太刻意,近乎出現了卡通式的喜感;而本片的 真。女主角 Colleen Goodwin (Vera Farmiga 飾) 在從開場就表現出的疲倦而不樂意的姿態也使她在劇情後盤缺少角色態度轉變帶來的戲劇效果。

另外注意到的是,這部片只有九十幾分鐘,感覺上在娛樂大作片長都越來越長的今日相當另類(不過也可能是個人錯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