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線上閱讀] <我的筆桿,你的聲音> 與 <遺產>

<我的筆桿,你的聲音> 是在自己的 blog 上耕耘科幻翻譯多年的卡蘭坦斯 (Alan Krantas) 大大的新作,<遺產> 則是 2009 的作品,兩者設定在同一背景之下。

以下是一點個人想法:

這兩篇創作的風格明顯受到一些科幻名作以及卡蘭坦斯翻譯的幾部作品的啟發。對相關主題熟悉的讀者應該可以看出這兩篇受卡蘭坦斯翻譯過的幾部太空歌劇作品及其他名作的啟發滋養,至少包括 <<命運中繼站>>,<<群星是我最終歸宿>>乃至 <<計算的上帝>> 或甚至 <<海柏利昂>> 與 <<亡靈代言人>>。有趣的是這樣的影響不只在背景設定與故事架構上,在行文筆法上都幾乎像是這類作品(之華文譯本)的一員。事實上我看到一半才注意到這篇不是翻譯而是創作。這種 "像翻譯作品的華文創作" 當然不符合台灣近二三十年來盛行的 "有中國/華人特色的科幻" 之價值觀,但我反而覺得與其追求誰也說不清楚的 "中華文化特色",還不如把基本功練好。既然當今科幻創作在歐美為盛,以歐美優秀科幻創作為追逐的目標顯然是合裡的。

就故事情節來說,我很喜歡 <遺產> 裡面的觀察者除了操弄宇宙的宏大主線已經相當能起到傳遞 sense of wonder 的作用,再配合特定觀察者的個人情感目的,卻又與大計畫息息相關,巧妙又能引導讀者情緒,我覺得是相當成功的手法。

<我的筆桿,你的聲音> 主體故事的 "穩" 則讓我覺得已經有不輸歐美一線作品的水準,但是使用的套路在熟悉此類作品的讀者眼中難免缺乏懸念,從故事的大概 1/3 以後就只是看著主角的命運毫無意外的一路 spinning down,  直到接近結束時才以一個 Deus ex machina 式的超展開(其實也不是真的在意料之外,說有懸念大概就是 "會不會用這種方法收尾呢?" 的程度)解決了所有近在眼前的問題。當然作者在後記以及其他場合有提到希望拿這個故事的世界作為繼續發展一系列太空歌劇的舞台。從這個角度來說本篇結局的突兀之處或許其實都是後續的伏筆,但我還是覺得作為獨立發表的作品,至少給一些 "這其實有梗" 的暗示還是必要的。

另外在設定的細節上,平行宇宙的地球人口在發明超光速技術後的三十年成長近十倍的數字似乎太誇張了,畢竟現實歷史中十八世紀中葉的北美的白人殖民者在二十年內才不過倍增就已經很猛烈了。另外故事中價值重大的傳送門對 911 式恐怖攻擊毫無防備似乎也太傻太天真了點。

整體來說 <我的筆桿,你的聲音> 讓我覺得 Krantas 內功紮實但是打出來的招式還不夠花俏(偏偏小說這種東西基本上還是要精采刺激高潮迭起啊)。另外就是他的產量時在太。少。啦!最近幾年幾乎是一年一篇...... 期待未來能看到 Krantas 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蓋棺論定] 交大科幻研究中心成敗錄

前情題要:http://yehleehwa.net/yeh0049.php
各位關心中文科幻的朋友,大家好:

過去十年來,感謝數十位師友在人力、物力乃至財力上
的無私奉獻,以及來自各方無數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得以交大
科幻研究中心為基地,持之以恆地舉辦一屆屆的倪匡科幻獎,
以及各種科普和科幻推廣活動。然而,如今我必須以最沉重的
心情宣佈,由於出現一個無解的困局,令我萬萬難以繼續主持
這個「科幻基地」,因此之故,在我任內所主辦的倪匡科幻獎
不得不在「十全十美」之際畫下句點。為了表示負責,我已於
上個月辭去交大教職,八月一日起正式恢復自由作家的身份。
今後,我仍將秉持志工的精神,利用其他各種管道,繼續推廣
中文科幻!
葉離開以後,科幻研究中心的網業時好時壞,趁剛剛連上發現還活著,來記錄一下內容...

創作大觀 最後一篇文章是 2006 年三月

談科論幻 2006 年三月

科幻書介 2004 年五月

科幻藝廊 無日期資料

科幻書坊 無日期資料,可以查到2011 年出的<<三體>>,2010 年出的<<機器人與帝國>>中文版,貓昌翻的 2009 年出的<<怒月>>(寒月厲婦)也沒被漏掉。
不過沙丘系列只到 2007 年出的<<沙丘救世主>>中文版,時間系列也只有 2007 的<<時間迴旋>>。
有趣的是,作家專區裡列名的作者裡面:李知昂查不到,張系國與黃海的 "重要著作" 有缺,黃凡<<上帝門-人類浩劫後>>被誤植為黃海作品。甚至 big three 裡面海萊茵的重要著作(有中文版的)都有缺漏。

這不是全書目,fine! 挑你喜歡的,看得上眼的放,fine!

但是自己列入作家專區裡的作家的重要著作,明明有授權中文版而不放進資料庫,這又是哪招??

科幻影城 "駭客" 居然只查到 2002 年的時光駭客。某人很愛的 Matrix 咧?
"星" 沒有星際大戰第三四五六部曲。
"trek" 有 ST:Nemesis, 但是前面的電影有缺, 也沒有 ST reboot.
MIB 有二沒一。
"寧靜" "極光" "記憶" "島" "時空" 都沒有東西。

科幻研究 2003 年科幻研究學術會議的東西。

作家專區 共介紹中文作家十名,西文作家七名,列出的最晚近的作品是 2005 年李知昂<<鏡之國3—烽火圓舞>>。

除了自己列在重要著作裡面的東西資料庫找不到這個大包以外,看看這份名單:西文七名,以科科價值觀來看要選七個也就是他們了,沒甚麼好說的。但是中文十名裡面,李知昂這種--對不起,作為寫作者真的只能稱之為--這種貨色都列進去了,黃凡咧?許順鏜咧?洪凌咧?洪凌在 2003 年的研討會還有被拿出來討論喔 *facepalm*

中心簡介 大事記一項底下,扣掉倪匡科幻槳相關以及聘了誰當榮譽顧問以外:
2003 辦過一個會議,2004 出了論文集。
2007 又出了一本巡迴演講精選集。
另外在使命一項底下有:蒐集中英文科幻書籍、影片、藝術品及相關學術資料<--失敗(?)
建立中文科幻作家、作品的完整資料庫<--失敗
建立華人科幻作家的虛擬社群<--這好像連開始都沒有開始過
推廣科普知識與科學精神<--葉個人有演講,有廣播節目,有集結成書,算成功好了
推廣學術化之「科幻研究」<--九年來辦過一次... 大,大成功? O_o

...看到這裡真的只能科科了...

榮譽顧問 最後一個聘請的是 2005 年沈君山

本站地圖討論區返回首頁 跳過

好站連結
SW ST 社群都還活著,張草的網站掛了。另外大陸香港的三個科幻社群,科學人,蔡宗憲的插畫。全部就這樣了。

巡迴演講 掛了

倪匡科幻槳 活著,有更新 2011 年停辦的消息。

---

我以前其實沒有怎麼注意科幻中心到底(有沒有)在搞啥,畢竟我自己覺得跟葉派科幻觀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是不相為謀歸不相為謀,不管怎麼說我心裡對總舵主推動台灣科幻的意願還算有兩分敬重。但是真的細看過這 "科幻研究中心" 十年來的 "成就" 以後的感想:

兩個字:臥槽

四個字:太粗了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x

總而言之,這個交大科幻研究中心十年來等於沒有學術產出,只有許久以前辦過那麼一場研討會,其 "論文集" 裡面大半還很難說是學術論文。根據上面的考察,除了科幻獎,科幻研究中心這五年來(已經是保守算法)根本就是停擺狀態,自己網頁上說的那些使命除科幻獎外無一達成(科幻獎本身成敗此先不論),連那些只要作就會有的作品作家資料庫/科幻圖書收藏等目標都無所成,這已經不是尸位素餐可以形容了吧?

不要說甚麼葉沒人沒錢撐起這個科幻研究中心還要辦倪匡科幻獎已經很辛苦了。在大學裡給你一個職位,給你辦公室掛牌,已經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資源。既然搞了研究中心,研究產出才是第一職責,辦科幻獎算是輔助科幻推廣研究而已。

我覺得一定程度上葉自己搞爛了一手好牌。葉派科科價值觀在台灣多好發揮啊!推廣科科價值觀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幾個方向可以作:
  1. 調查 修了科幻課,多看科幻小說的族群是否對科學表現出較大的興趣, 科學相關科目的成績是否也較好。
  2. 調查統計 科學背景是否有助於創作出較佳的科幻作品(自己手上有倪匡獎這個利器,要作出不支持此論的結果都難吧?)
  3. 以科幻作為科學教育手段的實例探討。
  4. 乾脆直接走文學研究路線--別忘了這個研究中心設在交大,你能幫他們洗一點文藝方面的產出交大才感激不盡咧。
可以作的都不作,空轉十年,黯然熄燈

不意外,不可惜,但是正如貓昌所說,其浪費的資源與話語權才是最讓人感嘆的。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Book] 他的對稱靈魂 (Her Fearful Symmetry)

和悲傷卻溫暖的時空旅人之妻相比,這本讀起來樣人 "不舒服" 得多。有些衝著時空旅人之妻作者之名來買這本的讀友大呼不滿,我倒是覺得不能僅因為人家風格走向變了就否定這部作品。

然而,扣掉風格走向,我的確感覺這本的水準是不如時空旅人之妻的。我一直認為作為一部幻想小說,你的幻想點子可以天馬行空,但是設定下去以後就要跟著設定走,不應該自我矛盾或任意扭曲一開始的設定以為緊接著的劇情服務。這點在時空旅人之妻裡面作了很好的示範:主角時空旅行的原因扯到不能再扯,但是效果層面上的機制相當單純而且整個故事也都乖乖照著這個機制在走,更使書末此機制終於被打破時產生了巨大的張力。相對的,本書關於鬼魂的各種設定經常初一十五不一樣,甚至有自相矛盾之處。反正只要劇情需要,鬼魂世界的運作規則總是剛剛好為之服務。這個現象也造成了劇情的可預測。反正鬼魂一有新能力覺醒,讀者想一想那個能力可以怎麼用,馬上就可知道接下來的劇情走向了。

本作的另一個問題是,就跟鬼魂設定一樣,本書的角色也太為情節服務而缺少可信度。我這裡指的特別是華倫婷娜--我才不相信她的人生苦惱有讓她絕望到採行這麼冒險策略。

整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的核心是作者想出來的那幾個詭計,然後利用角色以及鬼魂設定來將這幾個關鍵詭計發展為故事。雖然說設定與角色都太牽強,但靠著作者的文字功力,說實話最後的成果不能說難看,只是和前作的水準實在不在一個次元。

閱讀版本:她的對稱靈魂 (Her Fearful Symmetry)

附上貓昌的短評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Movie] 啟動原始碼 (Source Code)

之前看到介紹與預告片的時候覺得這又是一部糊湊起邏輯不通的機關布景的老梗爛梗 action thriller, 當然也完全沒有繼續關注之。因此室友 William 桑問我要不要去看這片時還嚇了一跳想說威廉桑的品味怎麼變成這樣。但是上網一查,以 action thriller 來說這部片的評價實在好到詭異。所以會去看這片的確是有看看葫蘆裡賣的到底是甚麼藥的意思。而結果這部片的確遠遠好過我的預期。

這部片看預告介紹得到的第一印象會比實際看影片差實在是非戰之罪。關鍵在於這部片(不管你在不在乎 spoiler 到劇情)情節介紹真的超難寫。我看完了電影,回來重看台灣雅虎奇摩的劇情簡介,阿它描述的劇情是沒錯啊,還雷了很多東西,結果還是完全 miss 掉了整部片的醍醐味。然後你說那我可以寫出更好的劇情簡介嗎?想想還真不知道怎麼介紹。

或許應該這樣說,任何一個對這種(乍看之下是)意識入侵電腦模擬的設定熟悉的科幻觀眾,應該都能理解這種設定最大的限制就是你最多探查出被意識侵入者忽略或遺忘的細節,但不可能取得超過他的所見所聞以外的資訊。但是預告片裡(以及整部電影裡)卻顯然出現了很多大幅改變罹難者死前那八分鐘時間線的情節。甚至該罹難者明明最後這八分鐘都在車上,主角卻用他的身體跑下車查案。然而預告片或是劇情簡述裡面不會告訴你的正是這些不合理其實都有雖然誇張卻合邏輯的設定,甚至這正是整部片最主要的爆點所在。

本片要說缺點也不是沒有。雖然劇情轉折不少,但是如果真的是對科幻套路熟悉的觀眾,大概在中盤就差不多可以預測整部片的走向了,本片作為一部 action thriller, 在劇情中盤以後缺少撐場的大動作或懸疑張力,是稍為可惜之處。另外 "真實世界" 的角色處理普遍不佳。負責 source code 計畫的壞博士令人討厭的形象塑造得太刻意,近乎出現了卡通式的喜感;而本片的 真。女主角 Colleen Goodwin (Vera Farmiga 飾) 在從開場就表現出的疲倦而不樂意的姿態也使她在劇情後盤缺少角色態度轉變帶來的戲劇效果。

另外注意到的是,這部片只有九十幾分鐘,感覺上在娛樂大作片長都越來越長的今日相當另類(不過也可能是個人錯覺罷了)。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Book] 午夜盜賊 (Midnight Robber)

這本其實是今年(2011)讀的第一本科幻,一月在搭機回美國的路上看完的。開年第一本就相當驚艷。希望這是好兆頭啊。

閱讀版本: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5635

這本書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背景設定相當科幻--奈米科技發達,AI 服侍周到,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的殖民星球--但是因為情節安排主角從小就因某種原因被困在用來流放犯人,科技勉強算是鐵器時代的平行宇宙,因此全書主要的冒險內容圍繞在異境探索與求生,幾無科幻色彩。

據說原文使用了大量方言,這部分在中譯本上實難以呈現,殊為可惜卻也是非戰之罪。中譯本的翻譯還是堪稱相當用心,整個故事的語調極具民俗歌謠氣氛,同時融合許多民俗傳說式的內容。而作者本身的非裔牙買加人背景讓我相信他在本書中引用的這些民俗文化內容,縱然多所改編或甚至新創,應該還是比歐美白人作家難免過水獵奇式的異文化書寫更能得精髓一點。

但另一方面,在這個看不到科幻技術(或幾乎任何科技)的流放星球上上演的乃是殖民歷史的重演。殖民者與原住種族的矛盾,其實是歐美科幻作品非常喜歡探討的主題(並不限於很紅的那部關於藍貓的電影!比方說:延伸閱讀:亡靈代言人)。不過我注意到本作跟其他 "殖民者的反省/高貴的野蠻人" 式作品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主角在這方面沒啥威能,最終也未能令原住民族真正接納她成為部族中的一員,最多只是允許她共同生活而以;而原住民族面對殖民者的步步進逼,最多也只能暫時撤退,將不可避免的滅亡略為推遲。牙買加雖然身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頗長,但其真正的原住民族早已被消滅殆盡,我以為不至於對殖民/被殖民者關係有甚麼特殊的體認。固作者的不樂觀描寫純粹只是情節需要,或是實有更深層文化背景意涵?這就有待諸位先進補充了。

另一個有趣之處是,本書的科幻設定中存在有近乎全知全能的資訊網路與無上 AI 智慧,甚至還有對此現況不滿的反對份子,熟悉科幻套路的讀者大概直覺地就會說 "反烏"。偏偏本書裡的 AI 老大媽仁慈而公正,而反對份子不但不是反科技主義者,其血脈本源的真像甚至是恰恰相反。而且不管理念如何,至少亂子差不多都是它們搞出來的 XD

最後,這本書對女主角下手之重令人咋舌,而就如貓昌所說,其他人類女性角色也都相當失能。論者多主張這樣的描寫是對母性母職等傳統女性定位的反思,我卻不禁好奇,若本書作者是男性,寫出這樣的情節是否要被評為是對女性的仇恨呢?

卡蘭坦斯的讀後:http://blog.yam.com/krantas/article/33331202
壞貓的卷尾導讀:http://danjalin.blogspot.com/2010/10/nalo-hopkinsonmidnight-robber.html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線上閱讀] 環狀世界 (Ringworld)

閱讀版本:http://diary.blog.yam.com/krantas/article/9600513 感謝卡蘭坦斯大大辛苦的翻譯。

貓昌說對已知宇宙系列沒有足夠熟悉度的話進入本書會有隔閡,我倒覺得還好,即使不看譯者大人細心加入的注釋,就本作一路看下去,對於故事中三個主要種族的恩怨情仇大概也能有所理解。

這本書讓我真正覺得有趣的是,做為篇名(而且實際上的確是讓本書名列經典的關鍵以及科幻技術派津津樂道的主題)的環狀世界固然形體巨大驚人,看到後半本,卻覺得對於環狀世界上種種奇景與技術細節的描述越來越有點煩人。反倒是環狀世界與工程師種族的歷史還比較吸引人一點,而探險隊的互動過程中抖出的魁儡師種族的謀略及其成功與失策則才是真正讓人嘆服於本書情節的宏大。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魔獸阿嬤



一個線上遊戲連結了祖孫跨世代的感情,連結了偏鄉與外界,這應該是很少人料想得到的。

Virtual reality is the new reality!

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看到電子遊戲,線上遊戲對舊有的價值觀/社會關係造成的衝擊與挑戰。這樣的衝擊與挑戰經常被視為一種 "問題",卻少有人發現這些東西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價值與社會關係。在魔獸阿嬤這個例子裡面,隔代教養與線上遊戲這兩個經常被視為社會 "問題"的現象,放在一起卻產生了微妙的催化。

另外又聯想到所謂數位落差。面對數位落差的挑戰,很多人提出很多不同的主張,有的人說要教偏鄉學童使用各種生產力軟體(因為都市學童都會用),有些人卻說要教程式設計(也開發了學童適用的程式設計界面),還有其他一大堆的說法。我倒覺得就丟給他們電腦與網路就好了--有點類似印度鑿壁上網計畫的概念。電腦與網路的普及--包括網路世界/文化中一些不那麼光明的東西--會產生甚麼樣的效果真的不是教育專家或理想主義者可以預期掌控的。

[線上閱讀] 軟體物件生命週期 (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圖片出處:http://christianpearce.blogspot.com/2010/08/art-for-ted-chiangs-lifecycle-of_07.html

閱讀版本:http://blog.yam.com/krantas/article/34385037 感謝卡蘭坦斯大大辛苦的翻譯。

原文版本:http://subterraneanpress.com/index.php/magazine/fall-2010/fiction-the-lifecycle-of-software-objects-by-ted-chiang/

從科幻元素的角度來看,這篇最值得注意之處是本作的 AI 觀從傳統的 "追求人性" 更進一部到了將 AI 視為人類難以(不可?)理解的另一種全然不同的意識存在。這樣的觀點幾乎有一點科技奇點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的味道。當然,本篇中的 AI 並未產生出明顯超越人類的無上智慧,甚至,是不是真的有那樣的發展潛力也是很可疑的。然而 "人類面對一個不斷自我發展且難以預測其未來走向的新科技時的態度" 這一點我認為與奇點科技作品的精神是相通的。

這篇真正最另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科幻元素以外的背景設定:Ted Chiang 應該是軟體產業中人吧?他對在電腦技術面(然而關鍵的科幻元素:AI 卻幾乎全以虛寫帶過)與軟體產業面的精確描述,可以說是我看過的所有 AI 主題作品中最切合現實的。包括分散式的虛擬世界(這才是顯然影射 Second Life. 相對的拿 Snow Crash 裡的 Metaverse 與 2nd Life 對比就有點不倫不類了。好吧我是在以今非古......)帶來的安全性問題,"軟體物件" 運作平台轉換的技術問題,軟體的暫停,加速,複製功能造成的 AI 生命觀與人類的差異,甚至是軟體產業的經濟模式以及其與社會的互動,在在可以看出作者向行內的現實取經。而將 AI 這個科幻元素放到這樣一個實際的背景之後,激盪出的張力卻足以讓讀者重新思考(或甚質疑?)生命,意識,自由意志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從這篇對軟體產業的描述之精確,也可反向看出作者的眼界還是有其侷限。軟體業界絕對不是 AI 領域唯一的參與者。至少學界與軍事界是另外兩個財力雄厚且對 AI 發展絕對是極為關注的領域,本作中卻不見這兩股勢力的插手,使得整個故事背景世界的合理可信程度低了不少。只是考慮篇幅,集中焦點或許也是必然?以 Ted Chiang 在中短篇上的驚人成就,他暫時還不想挑戰長篇好像也是完全合理的寫作策略了。

卡蘭坦斯大的譯後記兼讀後

壞貓昌的讀後
---

題外話:看到關於本篇作者的中短篇集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介紹才注意到原來我以前看過他的作品,雨果星雲軌跡中短篇三冠王:Hell Is the Absence of God. 而那一篇是我始終不得其妙的作品,跟本篇寫實的架構差異甚大,甚至一時難以聯想為同一個作家的作品(我直覺真的會認為那比較像 Kelly Link)。但是仔細想想,注重在過程中激發讀者的思考,卻不太重視明確的故事結尾的寫作風格確實是相當類似的。